实训与信息管理中心
建筑师眼中的教室重构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时间:2018-07-19

编者按:教室改造的过程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建筑师对于教学的了解,这历来被认为是教室改造的难点及真空地带。那么,在一位懂教育的建筑师眼中,教学空间重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建筑设计应如何呼应教育变革的需求?家具在环境中承载着什么作用?这里我们分享一位建筑师的观点。

  视角一:理解智慧教育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提出了智慧教室的概念。与国内近年来各大高校探索智慧教室最大的不同是,国外大学的改造更加优先重视空间尺度和环境色彩对于人的行为和情绪的影响。而我国高校近年来的努力,更多是将注意力聚焦在IT及互联网技术、设备的升级上,军备竞赛般的设备及系统的大比拼在各大高校之间如火如荼。但在这一过程中被严重忽视的却是:承载这种教育模型巨大改变的人的行为及心理因素,会受到环境空间的重大限制与影响。这种忽视与我国美学与建筑学教育一直处于专业领域的培养而未能纳入通才教育之修养和审美的基础学科有着很大关系。

  很多时候,有些高校即便考虑到了空间环境的影响,也往往更容易把改造设计直接交给装潢公司,甚至连设计费的预算都不会出现在财务预算的清单里。严重低估甚至忽略在教学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前期调研与空间设计的至关重要的价值。而造成的结果要么是无缘由地过度装饰和炫技,使得学习环境变得喧宾夺主般的散乱和喧嚣,要么是另外一种完全功能主义且毫无关怀的冷漠与乏味。

  智慧教育的意义

  回归到“智慧”二字,中文里,“智慧”二字贴切而清晰地表达着“日知而心慧”的教育本质。

  我们的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特质?腾讯一丹奖基金会委托经济学人智库采访了包括耶鲁大学前校长、新西兰教育部长在内的17位教育界人士,总结出了6个未来教育需要着重培养的学生特质:

  1.跨学科的能力,跨出目前的专业细分的条框,具备多领域综合技能;

  2.创新和分析能力,未来,想象力比掌握具体知识更重要;

  3.企业家精神,培养勇于冒险、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格特质;

  4.掌握数字技术,让学生适应未来与机器协作的工作环境;

  5.领导力,团队合作、全局思考、使命感;

  6.全球视野和包容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具备更宽广的发展潜力。

  基于这样的目标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才会呈现一个自然亲和而充满生命与活力的大学教育新模式。

  教育如何围绕这样的目标,在教学模型与评价体系上进行合理重建,在IT技术和硬件系统中进行有效配置,在教学环境与家具选型里进行专业设计,通过跨专业的协同与合作形成完整的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是教育行业里正在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我们看来,任何空间都如同每个人一样,有着特定的气质和性格,在不同的场景里以特定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感受与行为。

  什么是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的定义将脱离传统教室的固定模式,能够在更广泛和更丰富的场景里支持各种教学、研讨、贡献、分享和自学与探究等多种多样的学习场景。

  1.教室的形态和边界将更加模糊,其功能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将以更丰富的空间形式呈现。

  2.翻转课堂的兴起将从根本上改变集中授课的课时比例。学习时间和空间被打破、重构,老师和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创新地重塑出丰富的学习场景与模式。

  3.智慧教室的空间环境将配合IT设备与智能控制更多地适应多种场景的应用。包括Wi-Fi覆盖和投屏、灯光控制、扫码阅读、远程互动等多元需求的全面响应。

  4.智慧教室应该具备营造鼓励学习、引导探索、关怀体验等氛围的特质。

  评价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的各类空间将与IT技术配合收集特定的行为数据,以反馈教学与学习乃至空间环境的效率与效果,进而有效地反馈指导并促进教学与环境的不断改善。那么,如何评价智慧教室呢?

  首先,教学环境的设计能否引导和激发更多的学习参与和持续学习,是否能有效地提升教师及学生之间互动与交流,能否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而容易充满活跃的气氛,是评价环境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角度。

  其次,如同优秀的工具型软件一样,好的教学平台和学习环境应该有更多的适应性和可延展性。不仅可以适应基础性的需求,也能适应更多元、更丰富的创造性应用。功能于不同系统间的互通程度,成为另一个评价环境及系统平台是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此外,利用行为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将更容易也更清晰地评价环境空间和系统平台的使用强度与应用场景的性质,从而避免脱离教育与教学目标的哗众取宠与造作。

  视角二:不同需求的教室空间设计原则

  教学模式与学习行为的改变,是教育空间与环境配合改变的基本依据。

  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来看空间设计将如何塑造智慧教室的形态。

  讲授型教室(60-80人)

  国内高校这类标准大教室的现状基本大同小异的原因在于,现行的建筑规范里对于学校建筑这类空间都有着通用性要求,包括标准教室尺寸和比例、走廊的宽度、朝向、窗墙比甚至照明、照度的要求等。

  由于传统教室的物理空间尺度的限制,这类大班教室的创新更适合在新建的校舍里,尝试更多互动式教学的设计。

  新型教室被设计成以小组为单位。多小组课堂的形式更适应于互动强度较高的新课堂教学,使得教学模式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性与灵活性,便于老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课上环节的设计,小组讨论与听讲的过程可流畅地实现切换。

  由于空间高度的优势,这类教室可利用多样的阶梯或台块的方式创造更加轻松活跃的空间体验,从而引导和激发学员的参与意愿与活跃情绪。

  在这类空间里,学生的注意力很难被分散,因空间引导而自然地融入到小组的关注主题与协作氛围中。如果教师能在评价设计里加入以课堂小组为单位的综合评价权重,则这类分组的形式自然形成了组间的某种竞赛,也就自然建立小组同学间相互约束监督和互助支持的关系。

  分享型教室(30-50人)

  这种在自我或小组学习研究后,以展示及分享为特点的教室空间,更多地要求环境与空间支持独立组的表现与发挥。教师在这类课堂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引、组织和总结评价,如图1所示。

  这类课堂普遍存在于案例或课题研究型教学中。目前高校环境的现实问题是分组讨论的条件不足,小组成员在演示时很难得到同伴的密切支持,小组之间论点的切换与研讨的展开由于场所限制很不流畅,容易分散讨论注意力和削减参与热情。因此教室可以通过家具和智能灯光的配合,建立多场景化的讲演、讨论及分享体验。

  针对“教学相长”的教学环境,这种课程形式,作为典型的翻转课堂,学生将自己和小组的学习与研究成果以分享和讲授的形式展现给班级,在同学和老师的反馈评价中将获得更多的建议与激励,从而进一步促进翻转式学习的成熟与发展。这类型教室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支持,如图2所示。

  课题组研讨式学习(5-8人)

  这是一种高强度互动的行为场景,参与人之间需要在短时间内熟悉彼此,并能顺利建立支持与互动。场景内需要有画板、屏幕类的演示载体进行讨论或分工的展示。家具及空间尺度、光线甚至色温的组织将塑造这种空间更强的个性与特点,适应不同节奏和内容的讨论。有如下模式:

  快会模式:座椅和会桌都较高,围合站立的肢体形态暗示一种紧张高效的沟通状态。

  头脑风暴:需要提供充分放松和自由的肢体状态,配合积极的色彩环境,让创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碰撞流动。

  学术探究:更适合比较正规、安静的会议模式。尽量帮助与会者聚焦信息,建立逻辑性思维状态。

  小组及个人的自主学习

  支持个体个性化学习的方式是最容易成为贯穿全校学习场所的多形态元素。穿插于不同尺度的各类空间支持连续随机的学习行为,支持跨学科、跨年级的互动。

  个性化多元化选择的学习场景容易激发个体的自我意识。在这样的角落或空间里,塑造了“我”可以有自主的选择和主张。这种环境所提供的自由,自然地引导出学生主动学习与成长的意愿和行动。

  灵活配置的多属性教室

  随着信息技术及设备的进步,教学课件与教学形式的变化将越来越多元化。为了适应各类学科及各类老师的教学特点,教室在隔断和家具的灵活配置上将具备更多的适应性。

  同一个教室可同时适应讲授与聆听、分组与互动、研讨与辩论等多样化的改变,这将成为替代通用型中小教室的灵动模式。

  通过隔断与家具的便利组合,不仅可以改变教室的空间大小,还能随时适应不同教学的模式。

  随着中国本土的教育改革的蓬勃兴起,如何在起点就能关注学校自身文化和学科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与教学特点,将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更深层的挑战。特别是这些年来,由于西方国家在教学创新空间实践上有了更多的经验与优秀的样板,中国在整个教育结构性变革过程中,如何能将中国元素、东方文化融入环境,也是学校与设计需要共同探索取得共识的课题,大学教育一直都不仅仅是学科与专业培养的平台,更是文化熏陶素养修成的摇篮。在学习空间的改造过程能关注文化的打造和注入,也是智慧教室里责任的体现。

  视角三:教育家具在空间环境中的角色与意义

  教育家具在教育空间中存在的形式与意义,绝不仅仅是在视觉层面给学生及老师带来舒适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空间中将有力地支持并激励学习行为,进而协助在这些行为背后的教育目标可以更为有效地发生与达成。

  传统教室因灵活家具的配置而发生重大而积极的改变

  中国正处于用信息化带动教育变革的新的历史时期,智慧教室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多数院校对原有教室规模及形式的改变仍缺少思考或仍持保守态度。目前,国内教室仍是基于传统的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创造的是被动性空间,大班教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旧存在。换装成灵活可移动的课桌椅就成了消除被动因素,促进多种教学创新开展最适当的解决方案。

  教室家具灵活、方便的移动和快速的变化,使得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预期的教学成果快速改变空间格局,以适应教学需要的各种集中授课或分组互动的丰富形式。另一种形式则是可移动的培训椅与培训桌可以提供的积极变化。

  由于教师的讲桌和椅子也能移动,就进一步解决了传统固定格局的教室里,后排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的缺陷。在整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分组或教师位置的改变,更容易激励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

  主动学习空间中,教育家具的应用与价值

  Steelcase Education研究人员最近完成了一项深入的设计研究来更好地认清趋势,并帮助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通过更好地利用空间和科技来改善学习流程。他们的六项洞见是:

  人与人的连接依然是成功学习的关键所在。

  科技正在支持更为丰富的面对面互动和更高层的认知学习。

  将科技引入课堂需要有灵活度和基于活动的空间规划。

  空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化。

  空间设计需要能捕捉并传输信息。

  高科技和低科技可以并存。

  研究人员认为,教室和非正式的学习空间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来支持全新的学习行为。

  课堂之外丰富的学习空间与设施将同时存在于开放的场景之中,支持各种协作讨论及专注的自主学习行为。

  在近期的高校智慧教室项目中,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国内很多颇具历史的高校,早在很多年前建筑师就已经为校园建筑预留了大量的开放公共空间,让建筑得以呼吸和通透。遗憾的是,这些鼓励社交和积极互动的空间并没有在投入使用后被积极地规划,更没有安排家具或任何其他可供学习交流的设施,而变为几乎没有被使用的消极空间。

  现阶段,更多地利用家具在空间中灵活的重建能力,对于在教育改革与智慧教室建设仍处于起步期的国内高校而言,显然比大刀阔斧的空间改造更为理性和务实。

  家具配置是空间设计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在实际案例里,很多高校会把家具采购与空间改造设计分离。特别是在近年来我国不少著名高校的智慧教室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遗憾地看到,很多优秀的家具产品因为没能被得体和适当地安排在被统一设计并与教学相结合的环境里,从而大大削弱了它们的品质体验和应用价值,甚至更接近于舍本求末的堆砌。

  必须意识到,相同的产品在个体色彩质感的组合上本身就有无数变化的可能,需要设计师根据场景和环境的整体配置更适合的组合。

  行业思考与期待

  从智慧教室改造的整体环境看,除了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外,国内高校智慧教室的改造几乎没有或只有非常低的设计费预算。国内高校体系更需要清晰的政府文件依据。但是,就算是新建的大学其设计依据仍然是1992年及2008年的规范,而计费标准也依然是2002年的标准。于是大多数优秀的设计师会选择更加市场化的地产行业,而不会进入这场具有意义深远的教育变革中。

  我们始终相信,教育是一个既需要也值得更多优秀的设计师参与贡献的领域。无论当下的行业环境如何,我们都有理由期待时间会带来改变和进步,但也需要更多的榜样和指引。

  (本文作者先后从事过教育、IT行业,目前从事建筑设计行业)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