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与信息管理中心
实现教育现代化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19-02-26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的目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教育发展的任务,将从之前重视规模和数量,转向全面提高质量,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在教育数量发展阶段,重点是解决教育投入问题,而在教育质量提升阶段,则需要建立现代化的教育投入保障体系,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推进教育改革,建立现代化教育制度。

  搜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文,多处提到“质量”,包括“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 ”“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等。这还不包括“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着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这其实也是对质量提出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是教育质量,是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客观而言,解决教育质量问题,比解决教育的数量问题,难度和挑战更大。让所有学生都能上学,这主要是数量问题。而要让所有学生都上好学,则是质量问题。我国的教育发展基本上已经进入满足受教育者“上好学”需求的阶段,由此也产生了接受好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本世纪初10多年教育发展,主要解决了教育的规模发展问题,全面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为实现教育规模发展,我国啃下了教育投入不足这一硬骨头。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GDP的4.28%。

  为实现各类教育的高水平高质量普及,要进一步建立与这一目标相适应的教育投入保障体系。一方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进一步增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这是对教育投入的底线要求;另一方面,需要改革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于基础教育来说,需要强化省级财政统筹,目前以县级财政为主保障基础教育经费的机制,难以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的目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不难发现,这八大理念,都以“更加”的形式出现——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表面上看,这并无多大新意,但是要做到“更加”,需要推进深层次的教育改革。

  比如,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强调是教育要关注个体的完善,不能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要扩大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教育机会。比如,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改革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高考制度。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强调的就是更个性化的教育,这需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并改革教育评价体系,赋予学校个性化教育的办学空间。

  提高教育质量,在保障教育投入的基础之上,必须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构建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学校办学法律支持体系。这就是建立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实现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办学。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任何“更进一步”都更难。因此,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各项任务、目标,需要拿出啃下更硬骨头的勇气,切实实现教育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