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困生”撞上“就业难” ——关于高校“双困生”就业问题的案例分析
来源:侯妍竹 时间:2021-03-22

   一、主题

  “双困生”是高等院校学生的特殊群体,学校对“双困生”的关心不应仅限于物资帮助,还应兼顾就业指导与心理引导,“双困生”的就业问题应成为辅导员关注的重点。本文描述的是一名“双困生”由于就业难引发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通过总结此类案例,以期对解决“双困生”就业工作提供借鉴。

  二、案例描述

  李某(化名),女,湖南省金石镇人。家庭情况:该生属于国家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已给予国家一等助学金资助,其父亲常年独自在广州打工,母亲无经济来源,家中还有常年生病的奶奶。父亲是家庭经济唯一来源,这给李某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加上母亲脾气暴躁,奶奶病情时好时坏,李某经常心神不宁,心里有话也无人诉说,心理上承担着巨大压力。临近毕业,由于多次求职面试被拒绝,心理问题严重化。

  2018年10月10日,辅导员在走访寝室时主动与李某聊天,李某告诉辅导员,由于即将毕业,求职面试已被几家单位拒绝,最近经常失眠、没有食欲、对未来充满恐惧。她还告诉辅导员,家里经济条件差,让她觉得低人一等,不敢和同学说起家中情况,心里苦闷无人诉说。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安慰,事后,辅导员联系李某父亲告知其近况,找班长进行谈话,了解到李某曾经有割腕自杀的想法。辅导员立即帮该生预约湘雅附二心理医生,经诊断李某为抑郁症,医生采取了心理疏导。于是,辅导员决定把李某作为重点心理健康观察对象,定期与李某聊天,与家长沟通,向领导汇报。

  三、案例定性分析

  这起学生案例是一起典型的“双困生”就业难问题,“双困生”是指有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的学生。贫困学生由于家庭因素产生自卑,导致了焦虑、迷茫、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成为在经济、心理上贫困的“双困生”。[1]在此基础上,随着毕业季的来临,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这类学生就业困难,进一步影响其心理问题。经过多次与该生谈心谈话,笔者认为该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症结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受家庭因素影响而滋生的自卑心理

  该生在入学前,长期生活在贫困、单一的环境之中。入学之初,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省会发达的经济、全国各地的新同学,这与她之前的生活截然不同,因此产生自卑心理。该生在择业时存在畏难情绪,不够自信,不敢主动展现自己,无形之中产生就业压力。在自卑、畏难心理的影响下,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她竭尽全力却不如其他同学,这进一步加重了心理问题,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其就业选择和能力发挥。

  (二) 经济压力加重了“双困生”的就业压力负担

  该生是国家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学费和生活费是靠父亲从事体力劳动换来的血汗钱,且母亲一再督促其外出打工,特殊的成长环境让她成为了家中改善经济条件的最大希望。因此,她用就业来衡量大学三年的教育成果,把就业看成最后的救命稻草,急切想用高新岗位补贴家用、缓解心理负担,这反而加重了就业压力负担。

  (三)个人就业期望值与自身素质不平衡

  该生经历了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全家人的期望促使她从思想上坚定务必要找一份高薪工作。可是,该生沟通能力弱、专业知识不牢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心理抑郁,这都成为了求职道路上的障碍。该生为摆脱贫困生活,仅求职高薪岗位,没有清晰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使她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碍。

  四、解决思路

  针对该生的情况, 秉着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职责, 辅导员立应将其作为特殊学生予以重点关注。首先对该同学的人身安全采取保护措施,多方面了解该同学的实际情况;使用谈心谈话法为该同学舒缓情绪;初步判断问题本质,采取心理危机转介机制;做好其他同学的思想疏导和言行的正面引导工作;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及时与学生父母取得联系。

  五、案例解决过程

  (一)心理疏导是前提,爱护教育都不离

  “双困生”是高校的弱势群体,亦是求职大军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经济条件较差,又面临就业难的压力,内心自卑不安,各种心理问题迎面而来。疏导“双困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是重中之重。辅导员应为该生建立心理一级库,时刻与该生保持联系。求职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卑、抑郁的心理状态,老师要鼓励、安慰她并帮助其重拾信心。陪同该生去校心理咨询室做心理疏导,督促其按时去湘雅二医院接受心理复查,鼓励其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循医嘱。

  (二)就业指导是核心,对症下药解难题

  “双困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后,接下来是解决就业问题,帮助该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择业能力。辅导员应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之前求职失败的原因所在,根据原因对症下药。建立合理的个人就业期望值,打破唯薪酬论,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喜好投简历;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扩宽就业渠道;对求职简历进行指导、开展模拟面试;建议学生观看“我是演说家”、“主持人大赛”节目培养人际沟通技巧;鼓励她参加学校求职讲座、校园招聘会,形成就业主体意识。辅导员应经常走访学生宿舍,深入宿舍有利于师生交流,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动态和求职结果,为学生每次的求职面试提供建议并给予鼓励。

  (三)家校配合是根本,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想彻底帮助“双困生”走出自卑、构建合理就业期望值,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只有家人理解子女,去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一味督促其就业,才能帮助其打破心理障碍,尽早就业。

  在了解李某情况后,辅导员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模式,主动与家长联系,告知其孩子心理状态及求职压力。引导家长正确看待求职,高薪岗位不是衡量学生是否成才的唯一标准,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才有利于求职,同时建议家人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事后,该生父亲很配合辅导员的安排,与李某谈心谈话,从而使该生尽快地找到自信。

  目前,该生定期去学校心理咨询室和湘雅附二医院复查,积极遵循医嘱,心理情况稳定。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于2019年5月如愿找到称心工作。

  六、经验与启示

  (一)提升“双困生”的心理素质

  “双困生”受制于家庭因素,容易诱发心理问题,高校要重视其心理层面的建设,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心态。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突破:第一,立足现实,正确认识自己。辅导员应从正能量方面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发现优点、树立自信,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懂得理解,学会交流。很多“双困生”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从而导致内心封闭,时常感到孤独、迷惑。辅导员和同学要理解并主动与其交流,帮助“双困生”打开心扉。第三,换位思考,达到共情。共情是对他人内心状态的一种体验,通过共情有利于了解对方的内心,打破交流障碍。辅导员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入了解“双困生”的特殊性,从而因材施教。

  (二)探究对经济困难学生人性化和合理化的援助方式

  目前,高校已经建立“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双困生”的经济压力。直接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帮助固然重要,但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仅要“扶贫”还要“扶志”、“扶智”。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积极与已建立校企合作的企业加强沟通协作,可以专门为贫困生打造兼职绿色通道;二是和用人单位加强沟通合作,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提供优先就业渠道。以“兼职”、“就业机会”逐步取代传统的贫困生资金资助,其一有利提升“双困生”的就业能力,其二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就业率、打造特色专业,其三有利于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用学生、高校、企业三方共赢。

  (三)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就业指导

  “双困生”作为就业大军的弱势群体,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实行个性化指导。高校要有目的地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进行择业,对于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学校应帮助其了解行业前景和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帮助毕业生进行创业成功率专业性评估。此外,全力支持学生应征入伍、到基层工作,按国家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补偿。同时也要进行多样化指导,由于“双困生”接触信息面窄,学校对其应开展国家政策解读、就业信息、就业技巧、就业心理方面的指导,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帮助。

  参考文献

  [1]颜文朗.精准扶贫视觉下构建高校“双困生” 职业能力提升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5).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