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学生浅谈公共课的意义 —
最近发现部分同学认为部分公共课程是"水课",在某次查课中,发现某门课程有多名学生早退,针对此现象,决定召开一次座谈会,邀请旷课同学和认为大课“无用论”说法的同学开展交流。通过座谈交流会,让学生明白公共课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成为又红又专的技术能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01职场竞争的隐形筹码
年有位毕业生小王,在应聘新能源汽车企业时,面试官突然问:“你怎么看待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凭借形势与政策课学到的知识,他从行业发展谈到技术创新,最终从3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这告诉我们,在国企、事业单位招聘中,70%的岗位明确要求思想政治素质,就连民营企业也越来越看重员工的政策敏感度。小王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别人还在背诵政策条文时,你已经能把时代脉搏转化为面试间里的铿锵之声——这就是思政课赋予我们的降维竞争力。
02升本面试路上的指南针
在今年技能竞赛免试生的面试中,就问到,“你成长过程中经历最失败的一件事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次失败?”如果在心理健康课堂上认真学习的同学就会轻松回答,“今天的我之所以能坦然面对失败,正是因为心理课教会我:真正定义一个人的不是摔得多重,而是如何用科学工具重构认知。”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在面试中回答流利,更是教会了如何对待生活。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
当面试官以“最失败经历”叩问成长轨迹时,学过心理知识的学生展现出独特的认知优势:他们运用课堂习得的ABCDE认知重建模型,将失败事件解构为可分析的“事件-信念-结果”逻辑链。心理课的价值正在于构建科学的认知接口:把抽象心理韧性具象为可操作的思维工具,让在数字化生存与现实挑战间架起心理桥梁,真正实现从“被动承受者”到"主动解读者”的成长蜕变。
03破解成长的认知密码
今年有个现象让我深思:有些同学在专业课上积极发言,在思政课却保持沉默。当我们把“直播带货乱象”搬进课堂,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资本逐利性时,有的同学突然打开了话匣子。这种专业与思政的碰撞,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成长需要专业硬实力与思想软实力的双螺旋上升。当直播间的打赏数据撞上《资本论》的经典论述,我们突然发现:那些被嘲笑“过时”的理论,其实是刺破流量泡沫的手术刀。这何尝不是在教我们——既要会写代码,更要会破译时代密码?
04触摸时代的脉搏
今年暑期要大一学生开展返乡社会调研实践,有的同学就会听到村民关于对社会形势和政策的讨论,有的同学平时没有关注国家大事,根本就插不上嘴,而有的同学思政课堂上了解过国家的性质和政策,就能够很好的融入到与村民的谈话中,更是在调研中发现家乡变化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美好前途,从而更坚信要练就本领,参与家乡建设。政策不是印在纸上的黑体字,而是可以变成我们从口中表达的自信话语。当我们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时,何尝不是在说要把思政课装进我们自己的心坎里?
05自我塑造的成长阶梯
记得17级有位沉迷游戏的同学,在思政课“人生价值”主题辩论中担任四辩后,开始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现在他已成为国家公务人员,他说:“以前觉得家国情怀很虚,现在明白担当就是在需要时站出来。”这种蜕变,正是思政课润物无声的力量。从游戏世界的“最强王者”到现实世界的“国家工作人员”,这个转变揭示着:思政课真正的魔力,在于能把我们心中那个沉迷小屏幕的虚拟英雄,唤醒成敢为他人遮风挡雨的真人榜样。
同学们,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工巧匠”,但新时代需要的更是“红匠良师”。当我们嘲笑思政课“水”的时候,可能正错失打开认知格局的钥匙。不妨试试这样做:提前10分钟到教室和老师聊聊行业新政,把课堂案例发到朋友圈展开讨论,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分析社会热点。也许用不了一个学期,你就会发现:这些课里藏着读懂中国发展的密码,蕴含着突破成长瓶颈的智慧。
期待在下次思政课上,看到你们眼里闪烁的思想火花。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思想格局的打开。让我们携手把这些课变成职场跃迁的跳板、人生进阶的阶梯。
- 上一篇:聚焦学生需求,为学生成长 “加速”——我院学生一体化服务平台启动建设
- 下一篇:没有了